功能性食品饮料分论坛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扶雄教授做了题为《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改善失眠研究进展》的报告。我国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和近六分之一的年轻人存在失眠问题,总失眠人口近三亿。睡眠对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和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睡眠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药食同源植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不仅符合人们日常饮食需求,而且安全性较高。利用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改善轻度睡眠障碍和情绪症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原料事业部市场总监赵连真做了题为《口服透明质酸钠:不仅仅是水光肌,解锁更多可能》的报告。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升级,与“颜值经济”相关的品类消费实现快速增长,口服美容更是从小众迎来爆发,成为颜值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透明质酸钠(俗称玻尿酸)作为当下最热的美容功能原料,2021年国内上市新品超过400个。报告分享了除了口服美容外,更多透明质酸钠特有的功效被发掘并应用在新场景中,如运动场景、骨关节养护场景、胃肠呵护场景等。
吉林省朝鲜族食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崔承弼教授做了题为《美容保健食品开发及市场应用》的报告。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促使健康美容模式呈现多元化、功能化、整体化的发展势头,美容保健食品产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报告总结了美容保健食品的特点及应用,以及美容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和市场应用。分享了利用区域特色中药材的美容保健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的研究成果,以及生物发酵技术、辐照技术等关键技术。介绍了开发具有抗氧化、美白、防皱纹等美容功效的系列功能性化妆品和功能因子明确的美容保健食品的经验。
上海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柴媛媛做了题为《脉洛酚——让大脑更年轻》的报告。脉洛酚tm是一种创新的“记忆补充剂”,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比如白藜芦醇、儿茶素、花青素、阿魏酸等。分享了基于药物学方法,通过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以及人体临床试验,证实脉洛酚tm具有高生物利用度,有促进学习、强化短期记忆、改善长期记忆的功能,临床验证可以让大脑年轻10岁。脉洛酚tm现已获得了法国发明专利(fr 1560263a/fr3042712 b1)及pct专利备案,并在韩国、欧盟和美国fda申请了功效宣称。
百事亚洲研发中心对外创新副总监楼田园做了题为《功能食品饮料的产业链诉求》的报告。2021年百事全球的销售金额达到了79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新品对业务的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产品创新,其中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消费者为中心,整合产业链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从终端品牌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产业链的诉求。
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俞伟祖博士做了题为《饮食误区,真相和有效健康体重管理》的报告。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人们对于健康食品的关注度和控卡正餐市场规模趋势显著提升。分享了致力于全民身材自信的控卡美食开发,设计控碳高蛋白crd饮食模式的经验,推出了好吃不饿还掉秤的控卡全餐,让减脂成为享受。
肠道健康分论坛
山西大学张国华副教授就《益生菌安全性与功能评价方法及发展现状》展开了报告。益生菌的安全性与功能性评价是必要的。菌种鉴定是反映益生菌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基础,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可鉴定到菌株水平,可了解其特定功能基因、是否有致病基因、耐药基因、产毒基因等信息。《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规定了益生菌致病性、耐药性等的评价方法。益生菌鉴定和评价方法研究,为监管与法定的功能评价方法优化与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在监管中应用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必须是法定统一的
仙乐健康中国事业群产品经理郑艳做了题为《大内卷时代的益生菌产品创新》的报告。根据中康资讯、天猫和欧睿的数据,粗略估计2020年的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约为84亿元,其中线上业务的增长尤为抢眼。但是,我国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方面仍相对滞后,再加上消费者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市售益生菌产品的鱼龙混杂,行业竞争日趋内卷化和无序化。在此大背景下,加速推动益生菌产品创新尤为重要。分享了仙乐在益生菌产品新开发中的创新经验,为产品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启发。
iff亚太区科学市场营销负责人叶树茂博士做了题为《肠道健康—原料端如何进行高效的科学沟通》的报告。作为上游企业,除了坚持科学研发以外,做好科学成果的展现和沟通至关重要:因为企业提供的不单是“健康食品原料”,还有“科学沟通原料”。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让消费者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明白。
微康益生菌首席科学家盖忠辉博士做了题为《功能性益生菌在改善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的报告。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主要包括内脏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血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可用于调节宿主菌群平衡,改善机体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是代谢综合征防治的潜在靶点。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罗学刚教授就乳杆菌的抗温度胁迫机理及其制剂保护技术开展了报告。介绍了以乳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是一类能够调节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并产生有益效果的微生物,在医药、食品、农业、养殖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温度等不利条件经常会对益生菌的生长、代谢、存活及其功能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使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受到了很大制约。报告结合自身研究及国内外进展情况,探讨了乳杆菌的抗温度胁迫机理及其制剂保护策略与技术。
善恩康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马新博士做了题为《发酵乳杆菌的益生菌机制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从重庆自然发酵泡菜筛得发酵乳杆菌cqpc04,体外评估有较强的耐受胃酸和胆盐能力。发酵乳杆菌可降低血栓性小鼠的氧化应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改善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发酵乳杆菌作为植物基发酵剂发酵豆浆后,游离大豆异黄酮和多肽增加达到延缓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发酵乳杆菌发酵葡萄皮,发酵液富含白藜芦醇和表儿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通过增加sod/谷胱甘肽等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氧化损伤,同时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赵黎明教授做了题为《功能寡糖与肠道健康的科学基础与应用实践》的报告。归纳总结了功能寡糖在肠道微生态调控方面的重要科学发现及功能寡糖-肠道微生态特医食品的开发、应用及推广的新成果。以功能寡糖的“智能生物制造-精准分离纯化-个性化功能分级-新型益生制品创制”的产业链构建与延伸为例,介绍了将食品基础科学发现转化为个性化、无偏的营养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解决方案或为临床相关公共产品的新模式。以此推动传统食品营养学到精准营养和未来食品的跨越,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学术部科长李旸做了题为《含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发酵乳对抑郁合并便秘患者的改善作用研究》的报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4.4%。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胃肠道症状,83.5%的抑郁症患者出现腹泻和便秘症状。益生菌能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缓解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分享了含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的发酵乳对抑郁症患者便秘影响的研究成果:每天补充lcs持续9周可以缓解便秘,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潜在抑郁症状,并显著降低il-6水平;补充lcs或许可以调节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怡教授做了题为《莲子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胆汁酸转化机制及其在益生菌微胶囊中的应用》的报告。抗性淀粉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带来胆汁酸池组成变化,进而影响胆汁酸受体—法尼醇x受体信号激活,这对机体脂质平衡、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介绍了莲子抗性淀粉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莲子抗性淀粉-肠道菌群-胆汁酸的营养几何轴的构建;同时以莲子交联抗性淀粉为壁材的益生菌微胶囊,阐明益生菌耐受性与莲子交联抗性淀粉微胶囊结构变化之间的构效关系。
伊利创新中心蒋秋悦博士关于乳双歧杆菌bl-99与骨骼健康的报告中,介绍骨质疏松与年龄、环境、遗传、疾病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肠道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病发率偏高。这可能是肠道炎症是肠道微环境发生变化、菌群失调,影响了钙的吸收和沉积以及骨代谢过程等。报告通过探讨肠炎和骨质疏松的关联,以伊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益生菌-乳双歧杆菌bl-99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益生菌与肠道菌群、肠道炎症以及骨骼健康的相互关系。以“肠-骨”轴线为出发点,为预防骨质流失、促进骨健康的营养干预提出了建议。
新蛋白分论坛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教授做了题为《海洋源功能肽调控肉糜制品品质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肉糜制品在常温贮存时,因微生物、酶和氧化等作用,使产品色、香、味和营养价值降低。在低温贮存时,所发生的冻结烧、油烧以及低温冷链环节的冰晶生长和重结晶等问题导致营养损失和品质劣变。海洋源功能肽是一种理想的功能性食品添加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报告分享了聚焦海洋源功能肽的高效制备,品质保持作用机制,调控肉糜制品品质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
青岛琛蓝健康产业集团高级产品总监王尚龙做了题为《新一代姜黄素及海洋活性糖和肽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首先推荐了一款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食品级姜黄素,分享了其研究成果与应用策略,剖析了姜黄素应用案例。其次,介绍了一款优质的食品级壳寡糖原料,分享了其开发优势及产品应用策略。最后,介绍了蛤蜊肽和豌豆肽黄金搭档原料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最新应用方案。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冯凤琴教授做了题为《植物源生物活性肽与大豆肽和小麦肽》的报告。生物活性肽通常是指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具有补充营养的功效,并对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生理调节功效。植物源生物活性肽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价格低、功能效果强、安全可持续等特点。报告阐述了以小麦肽和大豆肽粉为例,通过多种功能试验评价生物活性肽的健康功效。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闵伟红教授做了题为《坚果蛋白功能性质及产业化应用》的报告。坚果蛋白含量为20%~30%,坚果榨油后的副产物中蛋白含量高达58%,并富含机体所需多种必需氨基酸,在植物源功能性食品中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应用价值。分享了坚果活性肽作为干预手段,可有效改善或延缓学习和记忆障碍,延缓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活性肽功能因子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刘新旗教授做了题为《大豆肽的生产技术创新与特医及健康食品的开发》的报告。植物蛋白对健康的作用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大豆肽作为植物蛋白产品的延伸,在食品及健康产业愈来愈被广泛的认知和应用。蛋白肽产品除了能够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营养以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功效。报告介绍了大豆肽最新的生产技术方面创新成果,大豆肽在各种功能食品、特殊医疗用配方食品上的应用实例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思路。展望了植物蛋白肽在未来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技术突破和发展前景。
西南大学付余教授针对《可持续蛋白质及其衍生肽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报告中阐述,全球人口增长对世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现代社会人们对高质量食品蛋白质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将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更多的水和土地资源。因此,研究与开发可持续的食品蛋白质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作为一种关键的食品成分,对食品的功能、风味以及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分析了可持续蛋白质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通过结构修饰赋予可持续蛋白质及其衍生肽的特定功能、风味以及生物活性。
休闲食品分论坛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张宇昊教授做了题为《胶原类休闲食品及配料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的报告。阐述以明胶为原料制备纳米颗粒或微凝胶用于稳定高内相乳液成为明胶应用的新方向。但明胶乳液存在规模化生产难,乳液稳定性不佳等问题,基于此,分享了明胶乳化性调控机制,可规模化生产的明胶微凝胶乳液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靶向共价交联乳液稳定性策略,可解决蛋白基乳液长期保存的问题;并以高稳定乳液作为新型食品配料的载体,开发出富含脂溶功能性成分且可在水相食品体系中分散的食品配料,以应用于3d打印、新型饮料产品开发等领域。
旺旺集团研发中心于浩副处长就《健康及功能性休闲产品的趋势与分享》展开了报告。功能性的休闲食品发展日益显著,在日常休闲零食消费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并选择了具有功能性的食品,例如肠道健康、美容塑形、蛋白质补充等有特殊诉求的产品。怎样根据目标消费人群进行定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补给,并让产品的形态与功能更完美地结合,是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思考及发力的方向。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娜教授做了题为《米制食品品质的调控技术研究》的报告。以全谷物稻米食品的开发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加工技术系统解决粳米类营养、健康、休闲、方便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并进行产业化集成和推广。开发了婴幼儿全谷物米制品,功能型营养强化全谷物米制品、易煮糙米及留胚米制品、方便、休闲全谷物米制食品等新产品。以解决健康、营养、方便、休闲型稻米精深加工的技术瓶颈。选择成熟技术在企业开展扩大生产,提高了产能和效益,以推动我国米制品产业的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吴燕燕研究员展开了题为《水产品休闲食品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近十多年来,水产品产量年年位居世界首位,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国水产品加工能力和产量显著增加,加工产值和水产贸易也不断增长,水产加工产品品种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介绍了我国水产品资源概况、水产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介绍水产品休闲食品发展情况,并以当前养殖产量较大的三文鱼、海鲈鱼为案例,介绍其加工技术与休闲食品的开发应用情况,为其他水产品休闲食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技术参考。
明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艳昌做了题为《明水县大豆蛋白食品产业园》的推介,从产业布局、行业要素、产业链配套、产业协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大豆蛋白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大豆蛋白产业发展趋势,从区位、资源、产业要素等方面分析了明水发展大豆蛋白食品产业的优势,并立足于原产地,谋划建设了明水大豆蛋白食品产业园区,致力于聚合大豆行业智慧和力量,旨在整合汇聚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本机构、行业商会等资源与要素,与明水县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贸工农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明水非转基因大豆原产地、技术落地开发大豆蛋白食品产业项目,为在黑土地上培育出大豆植物肉食品产业链而努力探索。
特殊食品分论坛
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李文军副研究员关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科学研发及临床循证》的报告阐述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研发的科学性,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对临床证据的法规要求,临床证据对特医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估的意义这三个方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特殊食品研发中心王学敏副研究员针对特医食品行业发展现况及趋势进行了展望。从2016至2020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至3倍,预计2021年将增至100.1亿元,平均增速在30%左右,我国特医食品增速远高于全球。目前我国虽然已经获批了81款特医食品,但营养不良患者中使用特医食品的比例只有1.6%;我国至少还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未得到满足,特医食品行业规模预期潜力大,是营养健康领域的一片蓝海。报告从国内外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现况、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研发布局、市场流通等方面解析特医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车会莲教授做了题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选择及配方设计》的报告。报告介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而加工的配方食品,起到营养支持作用。特医食品需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情况下,选择营养成分明确且可控的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和食品添加剂。特医食品标准主要涉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营养成分达40多种。介绍了特医食品的原料选择和配方设计原则,加工制备技术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特医食品注册管理工作。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特殊食品研发中心主任张燕做了题为《咀嚼吞咽困难老年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开发》的报告。围绕老年人咀嚼吞咽功能降低的而造成的营养缺乏问题,研究食物质构改良技术,通过改善食物质构(硬度、颗粒大小、粘稠度),可以解决咀嚼吞咽困难老年人饮水和摄食安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研究开发老年营养健康食品,改善老年人饮水问题,食物摄入量低、营养缺乏的问题,以促进老年人的营养健康。
两天的论坛圆满结束,与会嘉宾探讨了大健康食品研究开发新技术,为新技术转化搭建桥梁。明年再相会!